走進舊縣鎮大學生村官馬國新在井莊鎮柳溝村經營的四間鳥舍,嘰嘰喳喳的鳥叫聲震顫耳膜,但馬國新卻習以為常,他嫻熟地打開鳥籠,為鳥兒喂食、換水。
2010年,有了三年觀賞鳥養殖經驗的馬國新賣掉手上的白珍珠、金絲雀等鳥雀,用賺來的3萬多塊錢改建鳥舍,購買種鳥,改養鸚鵡。“養鸚鵡的不多,利潤比較大。”年輕的馬國新有著敏銳的市場觸角。如今,馬國新在位于井莊鎮和舊縣鎮的兩處鳥舍共養了近300對種鳥,擁有橫斑、牡丹、虎皮三大類、20余個鸚鵡品種,每月能孵化出400余只小鳥。2013年,馬國新靠鸚鵡養殖賺了20余萬元。
養鸚鵡對如今的馬國新來說駕輕就熟,但他的養殖之路也并非一帆風順。2009年8月份的一天,馬國新在家里做飯,炕燒得冒了煙,煙飄進了一墻之隔的鳥舍,熏死了絕大部分鸚鵡,馬國新賠了近2萬元。當時正雄心勃勃籌備擴建鳥舍、擴大規模的馬國新被這一盆冷水兜頭澆下,心中的激情一下子滅了。“干脆不養了。”馬國新賭氣地想。但是,從哪里跌倒從哪里爬起來,冷靜下來的馬國新這樣勸自己。
2010年,換了鳥的品種后,養了200對種鳥,馬國新想著大干一場。可沒想到,2011至2012年間,馬國新養的種鳥不是不下蛋,就是孵出來的小鳥容易死。幾經咨詢也弄不清原因,馬國新無奈之下把全部種鳥淘汰,又重新購置一批。
經歷了挫折,積累了經驗,不服輸的馬國新終于成功了。如今,馬國新有了相對固定的銷售渠道,幾乎每個月都沒有存貨,最遠的賣到了新疆。不僅如此,馬國新還先后加入了近30個以養鳥為主題的QQ群,討論飼養的經驗,通過網絡出售或購買觀賞鳥。
2013年11月,馬國新成功躋身“美麗鄉村、創富青春”北京市農村青年創業創富項目十強行列,獲得“創業先鋒”優勝獎。這次大賽讓馬國新開闊了眼界,結識了更多的創業者和投資人,也讓馬國新的夢想更多、更遠了。
現在,每次打掃鳥籠,掃出兩大麻袋的鳥毛,馬國新都會深深地可惜——這些鳥毛都可以做成羽毛畫,鳥糞還可以堆肥,小鳥尸體也能做標本。逐漸轉變經營模式,開發更多的附加值,是馬國新現在頭腦中揮之不去的想法。他想要建一座以鳥為主題的觀光園,飼養各種珍稀鳥類,既宣傳保護野生鳥類的理念,更要吸引游客參觀,開發與鳥做游戲、親子活動等項目,讓觀鳥的人住下來,變成游客;讓游客來看鳥,進而變成愛好者和消費者。
有了這個想法,馬國新養鳥的信念愈加堅定。盡管今年受到禽流感的影響,觀賞鳥的價格大幅下落,馬國新也并未縮減規模。目前,市場情況轉好,馬國新著手籌備擴大規模。他現在最大的希望就是讓參加“創富大賽”認識的投資人對百鳥園的概念感興趣,注入資金,圓他的鳥園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