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村官李鳳的燦爛笑容。記者李海曦攝
兩年前,湖南妹子李鳳當上了小板橋街道金剛社區的“村官”,這個“80后”姑娘從剛開始兩眼一抹黑連話都聽不懂,到如今為社區的孩子辦起輔導班,為社區居民勞動力轉移培訓尋找合適的項目,還嘗試利用網絡為居民們的手工民族繡品尋找出路……兩年的工作讓居民們感到,這個“村官”不簡單。
“串”出來的工作
指著身旁剛建好的“海倫國際”回遷安置房和一片待建空地,李鳳說這就是她服務的主陣地金剛社區,“說真話,剛來的時候,我一點兒也不喜歡這里。”
那是2011年的夏天,經過官渡區大學生村官的統一選拔,李鳳成為金剛社區副書記。“看著周邊全是高樓和柏油馬路,還以為是個城市社區,可一下車就踩了一腳泥,到處都在改造,村不像村城不像城,當時就后悔了。”沮喪了幾天,李鳳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聽不懂昆明話讓她更像是個局外人,“沒有一本教科書教你怎么做‘村官’,關于社區服務的知識僅來自于大學時期的志愿者經驗。”在花了三天獨自整理出一間小圖書室之后,李鳳在白紙上寫下了“既來之,則安之,于樂之”9個字,然后決定要做第一件事串門。“只有知道居民們在想什么,才能知道該服務什么。”
“金剛社區流動人口占了70%,很多家長無暇顧及孩子,一放了學孩子就到處亂跑,課業先不說,周圍都是工地,安全很成問題。”經過考察,李鳳和附近社區的幾名村官在世紀城辦起了一家以中小學課業輔導為主的培訓中心,主要接收社區流動人口的孩子和需要幫助的學生。低廉的收費和認真的輔導吸引了不少人,居民們對輔導班也十分認可,有七八名孩子從開班就一直跟著。輔導收入僅夠支付房租之類的成本,有時還得貼點錢,有家長主動提出多給輔導費,可李鳳卻有不一樣的看法,“在其位謀其職,做好服務工作比賺錢更重要。”
在位于金源大道的工地邊上,遠遠的一棟兩層的活動板房便是金剛社區居委會辦公地點。剛聊了沒幾句話,窗外傳來打樁機工作的聲音,李鳳抬表看了一眼,便急急忙忙往外跑。不一會兒,轟鳴的機械聲便戛然而止。“現在才11點15分,孩子們還沒放學,周圍工地的噪音對教學影響很大,老師們已經用起了小型擴音器上課。”離社區不足100米是金剛小學,周圍是云溪片區城中村改造的工地,因工地施工噪音影響孩子們上課,校長鄧志剛正想找社區幫忙協調,到了居委會門口便已經看到李鳳和同事正在與施工方協商,將機械工作的時間調整到孩子放學之后。“心里時時裝著事兒,才會事事想到前面,這個村官挺不錯。”鄧志剛說。
給居民“找事兒”
金剛社區總人口數為2996人,近幾年由于城中村改造,讓大部分村民失去了土地,失去了以租房為主的收入來源。從種地到“種房”,再到無地可種,閑在家的村民們又開始在家門口擺起了“龍門陣”。
與大多數正在改造的社區一樣,金剛社區也啟動了失地農民再就業培訓,主要針對物管家政、環衛、服務業、小型加工、保潔等方向進行培訓,可大家積極性都不高。“尤其是40歲以上的阿姨,即使幫忙聯系了保潔、家政一類的工作,也做不長。”在與社區居民的接觸中,細心的李鳳發現,大家不積極的原因并不是因為喜歡閑著,而是培訓內容提不起興趣。“剛來社區,看到阿姨們腳上穿的都是自己做的繡花鞋,非常漂亮,大家應該對手工比較感興趣。”李鳳和同事買來五彩的線,專門找了位老師教大家手工編制絲線涼鞋。這下,社區里的女人們幾乎都來培訓班報到。
“這把年紀能做的工作本來就有限,培訓的都是打掃收拾,我又學不會電腦,手工活兒最適合了。”居民羅紹蘭從小就學習繡花縫紉,雖然已經56歲,但編鞋的手工活兒根本難不倒她,她和伙伴們還開始學著設計新花樣。一時間,社區里打麻將的人少了。正當李鳳打算和大家商量找銷路時,社區居民分租到了不同的地方,沒有了聚集地,編鞋的事情只得暫時擱淺。
李鳳并沒有放棄“找事兒”,反而比以前更忙。她電腦里存著一份《金剛朝陽金剛社區民族工藝品初步發展策劃》和《金剛社區農民創業基地策劃初步思路》,還教幾個年輕人在網上開店,銷售自制的民族手工布鞋、帽子等,打算等回遷活動中心投入使用,便啟動讓金剛繡品走出去的計劃。“烏銅走銀的傳承人就是金剛社區的,大理的新華村銀制品非常出名,金剛社區的手工繡品也可以借這些經驗,形成自己的特色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