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大學畢業后回家當“農民”
和村里其他家庭相比,董福榮家顯得更貧困,院子里僅有幾間平房。一些空地被兒子女兒利用起來,建起了豬棚。董福榮告訴記者,他們一家主要靠丈夫外出打工掙錢,董福榮癱瘓的母親也跟著自己住。但即使這樣,哪怕吃再多的苦,她也要將兒子崔衍鵬和女兒崔鳳芝送進大學,目的就是想讓他們跳出“農門”,到城里工作,不再靠侍弄土地為生。
2003年,哥哥崔衍鵬和妹妹崔鳳芝雙雙考上大學,但因為家庭貧困,哥哥崔衍鵬最終上了信陽農專,崔鳳芝不得不再復讀一年。第二年,崔鳳芝再次考上大學,進入新鄉師范學院。
崔衍鵬畢業后果然進入了城市,在鄭州一家企業上班。崔鳳芝則回到家鄉,在崔莊村民族小學當了一名代課教師。2008年,崔鳳芝考上了“大學生村官”,在崔莊村任村委會主任助理。
哥嫂向妹妹學習回鄉當“村官”
崔鳳芝的性格活潑、潑辣,當村主任助理后,不僅自己養了兔子,而且村里工作也干得不錯。她利用自己的女性優勢,經常和村里的老人交流,干工作特別順利。
2009年,已經結婚,媳婦也在城里工作的崔衍鵬,看到妹妹在村里當“村官”如魚得水,就說服媳婦,回到村子里,夫妻二人決定一起報名參加大學生村官考試。
當年8月份,崔衍鵬和媳婦劉紅梅,同時考上了臺前縣的“大學生村官”,崔衍鵬被分配到了張廣村,劉紅梅被分配到了陸樓村,都擔任村委會主任助理的職務。
三位“村官”比賽進步
董福榮家出了三個“大學生村官”,這不僅在附近的十里八村成為人們談論的話題,而且在整個臺前縣都很快傳開了。“大學生村官”是農民,但絕對是知識性農民。
三位“村官”在工作中互相“攀比”,不甘落后。崔鳳芝和劉紅梅雖然是女“村官”,但她們認為,女性有女性的優勢,那就是溫柔、心細,做別人思想工作時更容易。這一點,崔衍鵬也承認,村里有很多工作,男的去動員很多人不聽,女的說效果則好得多。但崔衍鵬也有自己的優勢,那就是在大學時學的是畜牧專業,這在農村可以派上大用場。崔衍鵬時常走村串鄉,給養殖戶當技術員、參謀。
在“攀比”的同時,三位“村官”還認識到,要想帶領村民致富,自己也得富裕起來。于是,三個人聯合建起豬棚搞養殖,“現在,大母豬有十幾頭,小豬有二十多頭,到今年秋天,就有80多頭。”崔衍鵬對養豬充滿了信心。
對于兒子、女兒、兒媳婦都當上“大學生村官”的事情,董福榮說,她一開始感覺上了大學又回村里,很沒面子,也沒出息,但看到三個人干得那么投入,漸漸也認同了,“只要他們高興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