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內蒙古包頭市采訪時,有兩位村官給記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們是土右旗溝門鄉馬留村書記王標和稀土高新區萬水泉鎮黃草洼村書記助理王國梁,因為他們對村官出路有著自己的見解和扎實的行動。
與王標見面,是在他的蔬菜大棚里。一個精瘦黝黑的年輕人,頭戴一頂草帽,腳蹬一雙雨鞋,儼然一個地道的農民。他正忙著將一箱箱西紅柿從大棚里往貨車上搬,“我們在城區開了5家大學生村官蔬菜直銷店,每天為12個居民小區的3800多戶居民提供4000多斤水靈靈的蔬菜,耽誤不得啊!”
王標捧上一把自種的毛豆讓大家品嘗。一雙粗糙布滿老繭的手,讓人很難相信這雙手原來是拿畫筆的。2009年,畢業于包頭師范學院美術專業的王標,放棄了回湖南汨羅老家的機會,關掉了在包頭市區開辦的畫廊報考村官,被選派到馬留村任村書記助理。
蔬菜大棚旁,有一間守棚小屋,王標4年來吃住在這里。屋內生活設施很簡陋,唯獨桌子上擺放的調料和畫筆,使小屋有種別樣的風味。作品大多是農村題材,有素描、也有水彩,為村里老人畫的肖像惟妙惟肖。“剛來時,從大棚到小屋,連條石子路都沒有,雨天就是兩腿泥。和村民溝通更是難上加難。”王標告訴記者,他當時聽不懂蒙古族村民說的蒙語,漢族村民說的“普通話”也聽不太懂。但他沒有被困難嚇退,很快闖過了“語言關”。如今,他能流利地用本地話與菜販討價還價了。
“要創業富民,必須引進新項目。”王標帶頭創建了土右旗大學生村官創業基地。基地占地50畝,有溫室大棚9棟,主要種植西紅柿、黃瓜等有機蔬菜,年產果蔬30萬斤,帶動20多名村民就業。2013年,王標再接再厲,在土右旗城區主要路段設立了5家蔬菜直銷店,搭建生產與消費“直通車”,最大程度惠農惠民。在村“兩委”換屆選舉中,王標由此高票當選為馬留村書記。
今年,王標的第二個聘期到了。說起今后的打算,王標不加思索地回答:“留下來繼續干唄。這里的事業需要我,村民也同樣需要我。”王標謀劃著與旗里的其他村官聯手,在城區開更多的蔬菜直銷店,讓市民得到更大的實惠,讓村民盡快走上富裕路。“當村官,不是單純為了混個經歷,要把事業留下來。有些人整天忙考試,結果事與愿違。其實,事業成功了,出路也就不是問題了。”
無獨有偶,稀土高新區萬水泉鎮黃草洼村書記助理王國梁和王標有著相似的選擇。由于本地土地資源緊缺,他已在相鄰的武川縣上灣村流轉了2000多畝地,承包期5年,待第二個村官任期一到,就去那里開發種植土豆、胡油、莜面等。
“走上這條路,不是突發奇想。而是4年村官經歷讓我不斷成長,積累經驗,進而堅定決心的!”畢業于包頭師范學院藝術設計專業的王國梁剛到村時,對農事一竅不通。他通過一個多月的上門走訪,發現黃草洼村雖是個蔬菜專業村,種植蔬菜幾十種,但沒啥名氣,賣菜難一直困擾著村民。于是他就從小事做起,慢慢贏得了村民的認可。村民種菜要施肥,他主動幫村民批發化肥,按成本價給他們,每噸讓村民省了100多元。村民種菜產量低,他請教專家,引進優良洋蔥品種試種,效益顯著提高。村民種菜銷售難,他牽頭成立合作社,果蔬成功打入了韓國、日本、東南亞市場。
“黃草洼的蔬菜影響力越來越大。你們要是夏天來,還能看到外國經紀人呢。”站在掛有“黃草洼蔬菜運銷協會”牌匾的院落里,王國梁興奮地用手比劃著。“村官經歷,最大的收獲是學到了蔬菜生產經營的本領,這個優勢不發揮可惜了。接下來,我準備到武川縣的創業基地再大干一場,不僅要種植土豆、胡油、莜面,還要養殖羊、毛驢和狍子,爭取打響一到兩個綠色農業品牌。”
“還準備考公務員嗎?”王國梁的回答很干脆:“不考了,老本行也是一條很好的出路。一個人只有發揮自己的長處才是理智的選擇,一窩蜂去擠獨木橋,很可能錯失發展良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