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組織部副部長李鈞相識,是在該旗召開的一次大學生村官座談會上。他的一番插話,讓記者感到他對大學生村官的關愛之情和對村官工作的執著探索。由此萌發了補充采訪的想法。
李鈞告訴記者,2008年以來,土左旗累計選聘大學生村官165人,目前在崗99人,先后流動出去的60多名村官中,留在本地農村基層的屈指可數。作為分管大學生村官工作的副部長,他思考得比較多的一個問題是:如何創新流動機制,為新農村建設留下一批骨干?“是不是村官們自己不太愿意留下來呢?”面對記者的疑問,李鈞的話匣子一下子打開了,“那倒不是。有些埋頭做事的孩子,對農村還是有很深感情的。期滿之后想留下來繼續干,旗里也愿意要他們,但這種你情我愿的事,因為缺乏制度通道往往難以實現。每每看著他們離開,心里就有一種說不出的滋味。”李鈞說,有兩位村官讓他特別牽掛。
劉穎是其中的一位,她是2008年第一批選聘到土左旗的村官。和她同時來的其他5位村官,這幾年都因考上了公務員和事業單位,陸續離開了。“論在村表現劉穎算是最優秀的,但出路卻不是最理想的。”李鈞對劉穎的工作如數家珍:剛到村時,劉穎任察素齊鎮西園村主任助理,她依據西園村人多居住分散、黨員整體年齡偏大的特點,創新黨員教育管理方法,把36名黨員分為“信息服務”、“普法民調”、“聯絡決策”、“科技致富”、“村務監督”五個小組,并分別吸收村民加入到五個小組中去,各小組工作自覺接受群眾監督和評議,從而使黨支部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顯著增強。同時她還鼓勵農戶發展無公害綠色蔬菜種植,通過深加工、精包裝,提高附加值,增強市場競爭力。2012年劉穎當選土左旗“創先爭優先進個人”。
李鈞介紹說,因為整天忙著村里的事,劉穎沒有能通過考試解決自己的出路。去年8月份到期后,旗里為了留住她,特批暫時留用、由旗里發工資。
為從根本上解決她的問題,組織部專門向旗委領導匯報,打算以“每個鄉鎮招聘一個事業編”的政策來解決類似問題,可到今年8月份,該項政策也未能出爐。在村工作5年的劉穎,今年31歲了,還沒找上對象,最終無奈地離開。“她能堅持這么長時間,就是因為喜歡在村里做事,不然早離開了。組織部、鎮里和老百姓也都喜歡她,想留她,我也盡力爭取了,真沒辦法!”
“難在哪里呢?”李鈞撓撓頭說,通過招考基層公務員、事業單位這一渠道解決吧,編制早滿了,而且土左旗是農業旗,財政不很寬裕,經費也有難度;要是通過設立村專職副書記、副主任這條渠道解決,相關政策又有明確規定:除2000人以上或50名黨員以上的大村外,絕大多數村不設專職副書記、副主任。說來說去,還是缺乏操作性比較強的制度支持。
和劉穎一樣,2009年到村任職的王德強也是李鈞牽掛的村官之一。這位內蒙古大學畢業生,給李鈞留下的第一印象就是特能吃苦。李鈞第一次見到他是大冬天,零下好幾度,小伙子沒在屋里呆著,僅穿了襯衫和外套,就拎著電腦走家串戶調查民情,手腳凍得通紅、瑟瑟發抖。王德強當時說的一句話“早一天了解情況,就能早一天挑起擔子”讓李鈞很感動:“這是一個干事的娃。”后來,該村換屆選舉,他成為土左旗唯一一個當選村書記的大學生村官。作為旗里重點培養的苗子,因為無法承諾他的實際問題,王德強最終考到了赤峰市婦聯。“后來,小王打電話跟我說,他去了婦聯之后,同事就跟他開玩笑:‘幾十年了,我們婦聯從來沒來過男同志,創紀錄了!’我當時安慰他,不管這樣,先干起來再說。”說完,電話兩頭他倆半天都沒吭聲。
大學生村官們都能理解李鈞的良苦用心。即將期滿的兵州亥區域服務中心小里堡村書記助理郭利告訴記者,“李部長為我們操了很多心,我們不想難為他。”今年國考,她發現呼和浩特市、土左旗國稅局各需要一個計算機類相關專業人才,只有呼倫貝爾市、興安盟有兩個崗位,她的專業對口,能報一報,“30歲了,換個陌生環境重新開始,真不情愿,可沒辦法。我是本科生還好一些,起碼有崗位能試一試。有些專科畢業的同事,就真難了!”郭利說。
看來,暢道村官出路,創新流動機制,有待各方共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