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鎮2012年7月畢業于內蒙古民族大學。同年8月在內蒙古自治區大學生村官統一招考中,他以優異的成績考錄到家鄉鄂倫春自治旗宜里鎮漁場村,擔任村主任助理一職。在農村長大的他,有一定的種植和養殖技術,在大學期間擔任過學生干部,具備一定管理經驗。鑒于他的出色表現,該旗委組織部選拔他到大學生村官創業示范園任園長一職。
從此,他帶領10余名大學生村官,全身心地投入到創業示范園的建設上。他們先后完成園內溫室大棚、陽光大棚、實驗田的建設工作,種植了葡萄、草莓、山藥、花生、食用菌和花卉等20余種適宜本地發展的品種,為促進本地區發展特色種植和養殖業做出了貢獻。
2013年,由于在創業園的工作實績突出,王鎮被該旗委組織部推薦參加由中組部農業部舉辦的全國優秀大學生村官培訓班。同年7月,中央電視臺CCTV7做了《大學生村官何去何從》的報道并在《聚焦三農》播出,這點燃了王鎮心中自主創業的熊熊烈火。他記起了馬云曾說過:“創業者往往是開拓者,你在MBA學到很多知識,未必可以讓你去創業,創業者最大的快樂就是在艱辛的創業中去學習、去升華。 ”
通過在大學生村官創業示范園一年的鍛煉和學習,王鎮的創業知識和經驗得到了積累。他又到黑龍江、秦皇島等地進行考察和學習,了解到狐、貉養殖的市場前景,并學習到狐、貉養殖技術,決定在他的家鄉鄂倫春旗宜里鎮漁場村創辦鎮明狐貉養殖基地。
王鎮悄悄的給我們算了一筆賬:根據數據顯示,狐、貉養殖業近10年的發展趨勢穩定。基地創建之初,狐貍、貉子共計50只、幼崽250只,成本支出20萬余元。創建年是基礎年,成本不能收回。在此基礎上,第二年,狐貍、貉子均不用再從市場引進。這時成年狐貍、貉子200只,幼崽1000只,擴大廠房規模成本15萬余元,成本支出累計40余萬元,存欄狐、貉價值50余萬元,凈收入近10萬元。第三年,企業繼續擴大,成年狐貍貉子達到500只,幼崽2000余只,年收入可達100余萬元。養殖基地的狐、貉幼崽將以成本價出售給本村的養殖戶,用既得經濟效益激發群眾的養殖熱情,用3年的時間,帶動漁場村1/5的家庭,發展特色養殖業,使他們的非農收入在原來的基礎上翻一番,并向周邊的村屯輻射,讓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得到更好的發揮和利用,為更多鄉親致富開辟一條特色養殖之路。
如今,王鎮邁出了創業的第一步,他的企業也在朝著良性的方向發展,希望他的鎮明狐貉養殖基地不斷發展壯大,早日圓他帶領鄉親發家致富的夙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