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在鄉間還好嗎?
兒童幸福成長關乎城鄉的未來與希望。“六一”前夕,記者走近廣袤鄉間一群特殊的“園丁”——他們既是鄉村振興的排頭兵,又是兒童成長的引路人。這些鄉村干部用責任與愛心澆灌“希望之花”,用最樸實的行動詮釋著:鄉村振興的版圖上,每一顆童心都值得被妥貼呵護。
填補留守兒童親情空缺
“你見過孩子追著父母的車哭喊的場景嗎?那就是我的童年。”90后吳玲回到家鄉云南省芒市遮放鎮遮冒村,發現如今的留守兒童笑容燦爛,與自己曾經的孤獨童年形成鮮明對比。這一變化的背后,是云南省“愛心媽媽”計劃的深入推進——17.7萬名“愛心媽媽”為21.9萬名留守兒童提供全方位的關愛服務。
朗愛晃是遮冒村的監委主任,也是村里29名困境兒童共同的“愛心媽媽”。翻看她的工作日志,密密麻麻記錄著孩子們的成長軌跡:精神障礙的小黃最近情緒穩定了許多;父親再婚的小艷需要更多心理關懷;曾經想輟學的小金現在學習越來越認真……朗愛晃的后備箱里,永遠備著作業本、彩筆和應急藥品,就像一個移動的“愛心百寶箱”。這位傣鄉女兒用愛的堅守,為邊境村寨的孩子們撐起了一片晴空。
鄉村振興不僅要富口袋,更要暖童心。留守兒童由于缺少親情陪伴,容易采取極端方式去換取父母的關注。在最近的熱播劇《無盡的盡頭》里,留守兒童白祖昊用自傷換來父母關注。而在寧夏隆德縣溫堡鄉前進村, 10歲的亦衡正用另一種方式宣泄著對父母的思念——他把自己埋進虛擬的游戲世界,成績一落千丈。
“這孩子才多大,不能就這么毀了。”村黨支部書記張昌恒成了亦衡家的“常客”,有時檢查作業,有時談論心事,有時只是靜靜地陪著。他笑稱自己成了“編外家長”,手機里存著各科老師的聯系方式。這份沒有血緣的“父愛”,漸漸融化了孩子心中的堅冰。如今的亦衡不僅各科成績穩定在90分以上,更成為了班級里的“小老師”,這個轉變背后,是基層干部真誠持久的付出。
當前,留守兒童幫扶工作正在從“保基本”向“重質量”轉變。在確保孩子們吃飽穿暖的基礎上,基層干部們探索科技賦能新路徑,著力填補留守兒童的情感空白。今年4月,廣東省云浮市新興縣的30名留守兒童體驗了一場特別的“AI暖心之旅”——通過人工智能技術模擬父母叮嚀。這一創新實踐讓AI技術成為連接親子情感的暖心紐帶。
呵護孩子心中鄉愁之苗
野趣和鄉愁,對于數字化時代的城市孩子而言日漸陌生。鄉村研學為他們的童年打開了另一扇門,去俯身大地,親近自然。
在山東省濟南市市中區黨家街道寨而頭村,鄉村振興專員呂偉見證著不少城市孩子的蛻變。3年前的一次研學活動,當其他孩子興奮地沖進辣椒地勞作時,小謝卻站在田埂上躊躇不前。“我怕弄臟衣服。”她皺著眉頭拒絕了同學的邀請。呂偉沒有勉強,而是遞給她一個灑水壺:“小朋友,要不要試試澆水?”起初,小謝小心翼翼地踮著腳尖,生怕沾到泥土。但隨著“這里需要澆水”的呼喚聲此起彼伏,她漸漸放開了手腳,最后竟主動請求:“老師,我也想種一株!”一晃3年過去,寨而頭村成了小謝的“快樂老家”,經常來村口露營、摘蔬菜,呂老師也成為她到村里最先聯系的“老朋友”。
研學的意義,不僅在于讓孩子們看見鄉村的模樣,更讓他們讀懂鄉土的文化密碼,成為鄉村故事的傳播者。5月,在天津市靜海區陳官屯鎮呂官屯村,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研學活動。明德小學的李浩語作為講解員,帶領同學們走進村里的“耕讀之家”:“這是遠近聞名的‘狀元村’,歷史可以追溯到明朝永樂年間……”像他這樣的小講解員不在少數,孩子們利用周末實地練習,用童言童語講述村莊故事。“文化傳承不是簡單的知識灌輸,而要讓孩子們成為主動的傳播者。”村黨總支副書記胡敬松表示,這種“以童傳鄉”的方式,既讓孩子們深入了解農村,又讓傳統文化得以生動傳播。
小滿時節,湖南省張家界市永定區新橋鎮貴峪村迎來了粵港澳大灣區的小客人。“好香!”孩子們小心翼翼地把稻香雞埋進土坑,添柴生火,體驗傳統稻香雞的制作,還沒等烤熟,就已經饞得直咽口水。“奶奶,這個枇杷多少錢?”等待間隙,有孩子發現了院子里的枇杷樹,甚至掏出手機四處找付款碼。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谷梅芳先是一愣,隨后大笑起來:“都是自家種的,隨便吃!”說著便摘了幾個枇杷分給孩子們。
一批又一批大灣區孩子走進貴峪村,有的還和村民成了“網友”。村民姚新元就常和谷梅芳分享之前借宿的孩子寄來的禮物。“研學活動不僅讓孩子們長了見識,也讓村里的留守老人熱鬧了不少!”谷梅芳笑著說。未來,她還計劃讓村里的孩子和大灣區小朋友“云結對”,讓這份山海情誼突破時空限制。
當城市孩子學會辨識五谷,當古老村落響起童聲講解,鄉愁便在孩子們心中生根發芽。這不僅是文化的傳承,也是在積蓄鄉村振興的未來力量。
構筑城鄉少年牽手平臺
37個家庭、75人團隊,從江蘇省南京市出發,坐了22小時綠皮火車到達青海省西寧市,又乘坐1小時大巴一路顛簸來到湟中區田家寨鎮。這是新華報業傳媒集團水滴公益“鄉村校園改造計劃”第8季的目的地。為期6天的活動中,他們不僅為田家寨小學改造校園設施,還策劃城鄉兒童手拉手夏令營。南京女孩李美青與當地學生蔡文千瑜一起上課玩耍,蔡文千瑜帶李美青認識青稞、采摘果蔬,李美青則用手機向新朋友展示南京的都市風貌。
越來越多助力鄉村的公益活動,搭建起城鄉兒童的雙向交流平臺,為鄉村振興注入人文內涵。
李美青與蔡文千瑜的友誼令人動容,但城鄉兒童交流并非總是如此和諧。由于成長環境的差異,城鄉兒童在交流中往往呈現出不同的心理狀態。安徽省合肥市長豐縣楊廟鎮馬郢村駐村第一書記鐘宇對此感觸頗深。
幾年前,村里曾精心設計過一個城鄉兒童互學活動:城市孩子教繪畫,鄉村孩子教農活。然而活動中的一幕讓鐘宇至今難忘:“城市孩子落落大方地示范畫畫時,我們的鄉村孩子卻拘謹地站在一旁,明明是在自己熟悉的家鄉,卻像個局外人。”這種無形的隔閡,讓在場的村干部們心里很不是滋味。
經過深入反思,鐘宇調整了工作思路——更注重保護鄉村孩子的心理感受,外來志愿活動都通過專業公益組織間接開展。但鐘宇深知,這僅是治標之策。“真正的自信來源于家庭的完整和生活的改善。只有經濟發展了,讓父母能夠留在孩子身邊,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
于是,他發起以“助學、助農、助村”為主要任務的“馬郢計劃”,通過鄉村旅游、特色農業等產業,讓村民在家門口實現了增收致富。最令人欣慰的變化發生在孩子們身上——曾經低垂的小腦袋漸漸昂起,眼神變得明亮。
小雨的蛻變就是最好的例證。過去那個躲在角落的留守兒童,如今已成為村里的小明星。“父母回鄉工作后,這孩子像變了個人。”鐘宇欣慰地說,“不僅參加了戲曲、繪畫、陶藝等多個社團,還在村晚舞臺上自信綻放。”這樣的轉變在馬郢村并非個例,越來越多的“小雨”正在找回屬于童年的燦爛笑容。
城鄉兒童的每一次真誠交流,都是城鄉融合進程中生動的注腳。鄉村振興不僅要填平經濟洼地,更要構筑心靈高地——當城鄉兒童能夠真正平等對話,當鄉村孩子眼中不再閃爍自卑,才是最動人的風景。而這,需要政策制定者、社會組織和每個普通人的共同參與,用理解消除隔閡,用溝通化解差異,共同編織一張托起鄉村未來的溫情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