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結、纏、打彎……在江蘇省南京市江寧區東山街道佘村潘氏老宅里,苧麻編織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劉梅正在演示著魚骨紋的編織方式。圍坐在她周圍的10多位佘村大姐們,認真地邊看邊聽,手下也逐漸編出規整的花籃底紋。
劉梅出生于安徽滁州,自幼便喜歡編麻。“小時候,我家門前屋后、鄉間地頭到處都長有麻。我的祖父母、父母都是當地有名的編織手藝人。我從小就跟著大人學習種麻、剝麻、刮麻、曬干、制繩,幾歲時就會編提籃等小物件。”劉梅說。
懷著對這一傳統技藝的熱愛,劉梅向當地手藝人虛心求教,還融入現代美學理念不斷創新。2023年,在江寧區文旅局的支持下,劉梅將編織技藝與當地瀕臨失傳的“曹村苧麻”工藝融合,最終獲評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正式定名為“苧麻編織”。
成功申遺只是起點。此后,劉梅又申請了3項苧麻編織相關專利,還將國家級非遺金箔的金線融入苧麻編織中,在業內聲名鵲起。這時,佘村社區黨總支聯系劉梅,邀請她的非遺工作坊入駐具有數百年歷史的潘家大院,不僅免除房租,還提供完善的物業管理服務,希望她在傳承非遺傳統技藝的同時,也能為當地農村婦女和殘疾人提供技能培訓,讓村民們能依靠自己的雙手編織出好日子。劉梅欣然應允。
“苧麻編織并不神秘,納鞋底、編草繩都是農家人熟悉的手藝。”通過與社區、婦聯和殘聯合作,劉梅招募了一批來自農村的能工巧匠。萬大姐就是其中一位特殊學員,她的一只手臂因傷截肢,但她能用殘臂壓住苧麻一端,另一只手編出精巧的作品。劉梅特地將萬大姐擅長的編織部分單獨分出來,把材料送到她家。萬大姐感激地說:“我現在一個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對生活也充滿了信心。”
由于外出活動較多,佘村的非遺工作室時常無人照看,劉梅找到了腿部殘疾的張大姐。以前,張大姐因為沒法長時間站立,只能賦閑在家,劉梅的非遺館為她帶來了機遇。作為非遺館的正式員工,張大姐不僅有基礎工資,銷售產品還會有提成。隨著她對苧麻編織越來越熟悉,劉梅又為她爭取到了去江寧特殊教育學校上課的機會,為孩子們傳授苧麻編織技藝。
“通過深挖苧麻編織這一市級非遺項目,我們舉辦培訓班、開設展覽等,助力農村家庭婦女與殘疾人創收,讓非遺在鄉村振興中發揮更大作用。”佘村社區黨總支書記、居委會主任王敏說。
今年3月,劉梅的苧麻編織非遺藝術館迎來了新鄰居——從云南大理“招引”來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白族扎染,主理人段吉蘭是云南大理人,聽說佘村有“南京版小大理”的美稱,就主動找到社區,想在佘村也開個扎染店。
從一根麻絲到一條產業,非遺在佘村不僅“活”了起來,更“火”出了圈。依托明清古建筑潘氏老宅,佘村把咖啡店、面包店與漆扇、苧麻編織、竹刻、扎染等非遺代表性項目相結合,打造特色鄉村。目前,佘村共有116種業態,2024年接待游客約55萬人次。“在這里,非遺不僅是技藝的傳承,更通過推動就業、助力社區治理、帶動文旅融合,成為發展的重要引擎。”王敏說。
本報記者 倪懷成 實習生 周霞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