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雨南湖,一葉紅船劈波斬浪,見證了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變,星星之火聚成燎原之勢。
2005年,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間,首次提出并闡釋了“紅船精神”的深刻內涵——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
秀水泱泱,紅船依舊;時代變遷,精神永恒。20年來,嘉興市組織系統立足紅船起航地、“紅船精神”發源地高站位,努力推動“首創、奮斗、奉獻”精神內涵融入黨的建設和組織工作各方面,奮力打造新時代紅船旁黨建高地,為推動高質量發展、實現共同富裕提供堅強保證。
紅船領航 指引信仰之光
“紅船跌宕出南湖,星星之火,照亮九州路。腔腔碧血染旗紅,崛起工農百萬眾。”濟南駐村第一書記專班學員參觀南湖革命紀念館后,在留言墻寫下感慨。
展館北側,湖心島畔,一艘紅船靜臥碧波。2002年10月,習近平同志履新浙江之初,來到嘉興南湖瞻仰革命紅船,感慨地說,“我們的黨員同志能夠來到南湖看一次展覽、聽一次黨課、學一次黨章、觀一次專題片、瞻仰一次紅船、重溫一次入黨誓詞,就能得到‘精神傳承、思想升華’”。
一語激起千層浪。上千萬黨員群眾奔赴嘉興,聆聽一個大黨和一條小船的故事。南湖革命紀念館里,專職講解員鄭皓正為游客講解“紅船啟航”主題展覽,“5G+VR”打造的紅船會議現場,讓建黨之初的畫面躍然眼前。
“這是一處教育的熔爐、一座精神的殿堂。”每次回望歷史,鄭皓都深受觸動。依托紅色資源優勢,嘉興扛牢精神傳承使命,推出一系列黨性教育培訓活動,創設“六個一”紅船組織生活,組織“不忘初心·重走一大路”體驗式黨性教育項目,全國20余萬名干部經上海到嘉興,重走來時的路,瞻仰南湖紅船,感悟赤子初心。自開館以來,紀念館已累計接待參觀人數5000萬余人,僅去年就有330萬人。
南湖東岸,一塊長10米、寬0.9米、高2.1米的學校碑石,寓意1921年黨的誕生。全國唯一以“紅船”命名、以弘揚“紅船精神”為核心的浙江紅船干部學院,已成為全國黨員干部教育培訓的重要陣地,被列入中組部“省(自治區、直轄市)黨性教育干部學院目錄”。
近年來,市縣組織部門依托學院著力打造“紅船黨課”體系,開發“紅船精神”教育培訓系列課程和《讀懂紅船精神》等地方教材,打造十張循跡導圖、百堂精品黨課、千名優秀講師“十百千”循跡溯源體系,深化探索“初心1921”沉浸式課堂、第二課堂·紅歌會等新型教學模式,充分用好“紅船精神”這本“最好的教科書”,為黨員干部補足精神之鈣。
挖掘“紅船精神”文化“富礦”,高校是理論研究和鑄魂育人的重要陣地。嘉興大學成立全國高校首個“紅船精神研究中心”,設立中國共產黨創建史研究所、中國共產黨黨建研究所等陣地,成為服務于黨的建設的特色智庫。作為浙江省高校黨員干部教師革命傳統教育培訓基地,編著“紅船精神”教材,打造“紅船精神”思政“金課”,開展主題宣講活動。
“對‘紅船精神’的挖掘研究,有其史料價值和政治意義,我們有責任、有義務闡釋好、傳承好、發揚好。”嘉興大學相關負責人表示。
紅船斬浪 破解發展密碼
“一盤炒豬肝,二兩黃酒,黃酒溫一溫!”在海鹽縣沈蕩鎮,游客總會來到以《許三觀賣血記》為原型打造的勝利飯店,點上一份“沈蕩特產”。這里是作家余華的故鄉,也是創業者的天堂。
4年前,“90后”海鹽人陸躍得知沈蕩鎮“聚·創”黨群創業街區正在修繕招商,三年免租、分類貼息等創業支持政策誘人、實在,他的“晴天見”咖啡店順利開業。街區黨組織對標書中地點打造“余華文學地圖”,白墻黛瓦的江南水鄉,吸引了一大批慕名而來的書迷游客,咖啡店僅半年就回本。
文旅產業騰飛背后,是黨組織精心謀劃,打出政策“組合拳”,為人才集聚和產業發展提供大后方保障。從農業小城到工業強市,從背井離鄉到人口回流,黨建引領嘉興產業振興之路,彰顯了前瞻意識、奮斗品格,成為新時代弘揚“紅船精神”的生動注腳。
產業發展的密碼,蘊藏在創新創業的基因中。海鹽縣自2006年率先試點扶助農村黨員創業,現已成為青年向往的創業熱土,聚集了16個黨群創業服務中心、43個黨群創業孵化區。黨組織以貼息貸款撬動扶助資金,選聘紅創導師與創業者結對幫扶,推動產業相近、地域相鄰的黨群創業項目組團發展,累計帶動1.4萬名黨員群眾創業增收。“多虧園區的好政策,裝修和設備之外幾乎零成本,生存壓力減輕一大半!”陸躍心懷感恩。
“產業鏈黨建讓我們突破技術難關,順利切入華為、中興等頭部企業的供應鏈!”天通瑞宏科技有限公司黨組織書記沈瞿歡面露喜色。在進行某芯片封裝技術第三輪驗證時,公司碰上了技術瓶頸,借助“紅色攻堅直通車”機制,組建了由上游材料企業邁博瑞、下游設備商慶鑫科技以及浙大微電子學院組成的聯合攻關小組,產品成功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當年訂單量突破500萬只。
實現產業抱團互補、攀高向新,抓好產業鏈黨建是關鍵。海寧市超前謀劃、“無中生有”建設泛半導體產業園,開園之初,項目招引難、科研支撐不足、高端人才匱乏等難題阻滯發展。海寧構建“潮城芯未來135”產業鏈黨建體系,以黨建鏈帶動產業鏈,推動鏈上企業互利共贏,已攻克芯片領域難題18個,正加快成為長三角乃至全國半導體裝備及材料產業基地。
產教融合催化成果迭出,成為產業發展的助推器。走進G60科創走廊產業與創新研究院,健康監護儀、車內生命體探測儀等研究產品讓科技氣息撲面而來。依托嘉興大學科研人才資源,研究院堅持教科人一體,實施產教融合育人模式,與龍頭企業深度合作,推動技術研究與成果轉化,現已建設創新研究中心和孵化科技創新型企業50余家,以政校企協同澆筑產業之花。
紅船奮楫 激蕩基層浪花
春風三月,桃花初綻。21年前,一批特殊的乘客乘101路公交車來到南湖區鳳橋鎮三星村。
這正是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同志一行,專程到嘉興蹲點調研統籌城鄉發展工作。乘車時拒絕清客、一路交談,觸摸著統籌城鄉發展的脈搏,習近平同志提出要“逐漸縮小城鄉差別,使城鄉居民共同富裕、共享現代文明”,并深情囑托“嘉興完全有條件成為全省乃至全國統籌城鄉發展的典范”。
日月其邁,歲律更新。今日嘉禾大地,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至1.51,連續6年保持浙江省最小差。
推動城鄉融合發展,既要強城,又要興村,基層是落腳點。“紅船精神”感召下,一個個可借鑒、可推廣、可復制的基層創新樣本,活了城市、富了鄉村、潤了百姓,成為嘉興城鄉融合的亮麗名片。
追隨腳步走進三星村,小橋流水,蜜桃芳香。從落后“養豬村”到共富“桃源村”,村黨委引領三星村打破原有產業格局,培育壯大水蜜桃特色產業鏈,同步推進桃主題文旅產業發展,實現“有桃的時候賣桃,沒桃的時節賣風景、賣文化”。
“對基層干部來說,發揚‘紅船精神’,就是讓村里百姓更富裕,把村子建設得更美好。”23歲回村任職,三星村黨委書記徐利軍是村里的“領頭羊”。組建“桃幫幫”先鋒服務隊,建立“共富101”黨建聯建機制,匯聚機關部門、轄區企業、快遞直播公司等黨組織力量,聯合周邊村抱團發展……村黨委積極為村民搭平臺、引流量、落項目,解決技術落后、寄送不便等發展難題。2024年,三星村村民家庭年收入20萬元至60萬元的占比達90.1%。
“有事就打96345!”在嘉興,這一“秘訣”早已家喻戶曉。119個服務站、21支專業服務隊、服務群眾500多萬人次,96345黨員志愿服務如陽光雨露滋潤百姓生活,搭起黨群“連心橋”。“這里是紅船起航地,每天被偉大建黨精神感召著、激勵著,黨員干部更應該將心比心,把群眾小事當成心頭大事去做。”96345黨員志愿服務中心黨支部書記駱葉青說。
高水平的城鄉融合發展,離不開高效能的基層治理。從最初“擺攤”召集志愿者,到如今18.1萬名黨員報到在冊,20多年來,96345黨員志愿服務從城市延伸至農村,搭建網絡化組織架構,健全規范化管理機制,24小時全天候提供水電安裝、衛生醫療、居家養老等120余項服務。黨員志愿者與困難老人“兩結對”,為1600多名空巢老人安裝“一鍵通”呼叫系統,用一條熱線溫暖一座城。
沾滿泥土氣息的基層創新,正扮靚著村社面貌,便利著百姓生活。海寧市硤石街道西山社區整合分散化資源,聯動公益組織、周邊企業、志愿者等社會力量共建共治,破解缺人、缺錢、缺資源的瓶頸;平湖市探索黨建引領社區、業委會、物業三方協同,建設紅色物業黨群服務中心,搭建智慧物業云平臺,12345熱線投訴量不斷下降;桐鄉市探索自治、德治、法治“三治融合”,建立“一約兩會三團”治理模式,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群眾自治良性互動。
“這些鮮活的基層實踐,為推動城鄉融合發展提供示范價值,是‘紅船精神’生動有力的時代表達。”嘉興市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表示。紅船領航,激蕩嘉禾大地浪潮奔涌、砥礪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