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天水市武山縣鴛鴦鎮費山村地處秦嶺山地北坡西段與隴中黃土高原西南邊緣復合地帶,是省級和美鄉村建設示范村和市級黨史教育基地。1935年9月26日,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陜甘支隊),在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葉劍英等的率領下強渡渭河,宿營費家山,留下了北上抗日、救國救民的紅色印記。
近年來,費山村緊緊圍繞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傳統,依托現有紅色資源,把紅色傳承、鄉村建設、產業發展緊密融合,全力打造主題鮮明、產業興旺的紅色美麗村莊。
走進費山村,隨處可見紅色元素。從2023年開始,我們在爭取中央財政補助資金500萬元的基礎上,整合各類資金500萬元,通過“打捆式”投入到紅色美麗村莊建設。在上級組織部門和鎮黨委的指導下,我們多渠道征求專家學者建議,多方征集老紅軍遺留信息物件,多次聽取黨員群眾意見,形成了5個方面的建設內容,并且按照群眾的要求,以紅軍宿營地為中心,建成紅色主題文化廣場,維修費山村紅色文化教育基地展室,提升費家山紅軍宿營地舊址,對紅軍路沿線護坡進行加固,有效豐富全村紅色文化內涵。
在建設過程中,我們突出“紅色主基調”,注重發動黨員群眾參與,還原新建的20平方米紅軍拴馬棚是大學生費小剛提的建議,紅軍瞭望塔是老黨員費龍生根據爺爺講述的紅軍戰士站崗放哨的故事而建立的……村里每一處小景點都有一個紅色故事。同時,為響應群眾需求,我們一并改造了紅色村沿線交通道路,配套建設了排水管網、硬化了村內巷道、維修了周邊房屋、栽種了行道樹、改造了衛生廁所,村容村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為保持村莊環境整潔,村黨支部將每周五確定為村莊環境清理日,黨員帶頭引導群眾參與村莊清潔大掃除,合理擺放生產工具、生產資料,做到庭前紅花綠樹、院內整潔有序、屋中窗明幾凈,以庭院“小美”助力鄉村“大美”。
為讓紅色資源真正“活”起來,我們通過黨組織帶頭、村企聯動,推出“紅色+文旅+研學”模式,盤活閑置資源,建設果蔬采摘園,制作安裝以強渡渭河、過草地等紅色文化元素命名的無動力體驗設施,購置紅軍服、草帽、草鞋等,開展以艱苦奮斗、憶苦思甜為主題的實踐活動,形成了一條集“革命教育、休閑采摘、觀光旅游”為一體的“紅旅交融”精品線路,去年先后接待游客1.2萬人次。同時,我們堅持以“革命紅”引領“產業紅”,村集體創辦農家樂、開辦紅色生活超市,建設集紅色文創紀念品店、紅軍商店、農產品店為一體的農特產品展銷館,推出“憶苦思甜”農家菜,把紅色景點打造成為重溫激情歲月、感懷時代變遷的體驗地,聆聽紅色故事、致敬英雄模范的“打卡地”。
踏上新征程,我們將積極探索“紅色資源+N”的發展模式,有效推進費山村的紅色資源與鄉村振興戰略有機融合發展,與農耕文化、國防教育、體驗拓展課程充分結合,搭建紅色教育“大課堂”,探索城鄉統籌協調、文旅融合發展新路徑。
甘肅省天水市武山縣鴛鴦鎮費山村黨支部書記 張軍權 口述 甄赟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