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當“Z世代”的青春邂逅廣袤鄉土,會迸發怎樣的火花?在這個火紅的5月,我們聚焦4位00后村書記,記錄他們扎根基層、振興鄉村的青春實踐。他們或許經驗尚淺,但他們熱情滿懷;或許業績未豐,但理想堅定。從校園到田野,從書本到實踐,他們用沾滿泥土的雙腳,詮釋著新時代青年的使命與擔當。
山東省臨沂市蒙陰縣桃墟鎮金鑫村黨總支書記宋世龍
把青山推向屏幕
宋世龍(左)(臨沂市委組織部供圖)
清晨的金鑫村,25歲的村書記宋世龍騎著電動車趕往村北的防火值守點。村后的山林郁郁蔥蔥,森林防火的壓力很大。“我和4個村干部輪流值班,中午就在小旗桿下吃午飯。”他指了指半山腰飄揚的防火旗說,“山上每一棵樹都是鄉親們的命根子,馬虎不得。”
“五一”期間,這位00后村書記的日程格外緊湊:拍攝短視頻完成當天的抖音更新,和村婦聯主席查看菌豆長勢,去新建的礦泉水廠盯進度……路過村委會時,他拍了拍電動車后座的手機支架笑道:“以前老一輩總說靠山吃山,現在咱們是靠山還得會吆喝山。”
山風掠過層疊的桃園,這位00后村書記正用他的方式,在青山與屏幕之間,為鄉村振興寫下新的注腳。
宋世龍是土生土長的沂蒙孩子。童年記憶里,他常常跟在父輩身后,來到山區的果樹林。父母凌晨三四點打著手電筒摘桃的背影,他都看在眼里。“桃子不耐儲存,爛在地里等于一年的心血白費。”大學畢業后,他放棄城市工作機會,通過招考回到家鄉,2024年7月,他當選金鑫村黨總支書記。
如何褪去青澀獲得信任,成了他要過的第一關。他清楚,年紀小是短板,也是優勢。
老一輩村干部手寫填表、跑腿送材料的傳統做法,宋世龍使用辦公軟件輕松處理;偶然在網上看到一款“多功能多齒輪鋼耙”,他自掏腰包買來試用,村民說它比平面鋤省力多了、應當批量采購……有時候也受到質疑,宋世龍不會過多辯解,只是努力讓鄉親們“眼見為實”。
金鑫村有1700多畝蜜桃林,年產量在1500萬斤左右,關系著600多戶村民的生計。過去,村民們凌晨摸黑摘桃,以每斤3元的價格賣給外地收購商,利潤微薄。宋世龍上任后開始了直播帶貨。
“黃桃甜中帶酸,毛桃肉質脆硬,水蜜桃汁水足,油桃耐運輸……”宋世龍對每一種桃的特性如數家珍。工作之余,他經常扛著手機支架,將村里近況、蜜桃長勢、鄉村熱點等拍成短視頻。從腳本撰寫、視頻拍攝、后期剪輯、賬號運營……他干得很起勁。截至目前,他的賬號已有粉絲1.6萬,視頻播放量達2000萬次。“五一”期間,他前往山東濰坊高密市參加電商直播培訓,打算配合桃子的成熟周期開直播。
5月底,金鑫村的早熟蜜桃就要上市,與蜜桃同步出售的還有土蜂蜜、土雞蛋和手工煎餅。目前蜜桃直播間已搭建完成。“今年咱村的桃子現摘現發,收購價預計將從3元提到5元,精品果能賣到10元。”宋世龍表示,“剛到這時,村民們誰都不認識我,現在每到一塊地頭,村民都把新鮮的桃往我手里塞呢。”
“我們村的好東西可不只有蜜桃。”宋世龍的語氣里帶著年輕人特有的勁頭。下一步,他還計劃注冊小紅書賬號,針對圖文筆記的平臺特性,把家鄉的“寶藏”們種草給更多用戶。
金鑫村前靠云蒙湖,背倚沂蒙山,水源中微量元素豐富,富含鍶、鋅等礦物質元素。“這么好的水可不能浪費!”宋世龍帶著水質檢測報告,挨家挨戶算經濟賬,把建礦泉水廠的想法講給干部群眾和外地客商聽,最后礦泉水廠順利建成。
未來,宋世龍還計劃進一步推廣村里的文旅產業,吸引外地游客體驗山鄉生活,為村民提供家門口的就業崗位。
本報記者 倪懷成 通訊員 付廷龍
實習生 潘子怡
四川省廣安市武勝縣賽馬鎮老鷹巖村黨支部書記唐世洋
初生牛犢不怕虎
唐世洋(老鷹巖村村委會供圖)
5月的川東大地,麥浪翻滾,油菜飄香。在四川省廣安市武勝縣賽馬鎮老鷹巖村,25歲的村黨支部書記唐世洋,正帶領村民在復耕的撂荒地上播種大豆。
“我生在農村,長在農村,就想為家鄉做點實實在在的事。”大學畢業后,唐世洋放棄大城市工作機會,回到家鄉。2021年3月,21歲的他當選老鷹巖村村委會副主任,從那時起,這個戴著黑框眼鏡、說話帶著川音的小伙子,就把青春深深扎根泥土,成了村民眼中的“全能戰士”。“誰家有需要,一個電話他就到。”村民楊大爺說。
2023年11月,唐世洋全票當選村黨支部書記。擺在這個00后村書記面前的難題有很多:4.5公里道路未硬化,20余座山坪塘年久失修,垃圾處理設施落后……但他沒有退縮,而是拿出了“初生牛犢不怕虎”的闖勁,迎難而上。
后來,唐世洋終于爭取到2公里道路硬化指標,但需要村民按每米50元配套資金。他挨家挨戶做工作,最終全村踴躍參與。施工期間,他天天蹲守工地,發現水泥不達標立即叫停。如今,這條路讓村民告別了泥濘,也讓柑橘運輸成本每斤降低了0.3元。
路通了,唐世洋又盯上路燈。當得知村里160盞太陽能路燈指標終于下來時,唐世洋開了一個小組會,把心里的想法擺出來:“咱們盡量把燈安裝到村每個院落,公路轉彎處也要設計一盞。”他帶著施工隊一盞燈一盞燈定點、打樁,安裝當天突然下起暴雨,他堅持在現場指揮到深夜,渾身濕透。現在,村民晚飯后總愛聚在亮堂堂的路邊嘮家常,孩子們放學也不用摸黑回家。
在唐世洋的辦公室里,一本厚厚的筆記本記錄著每家每戶的“急難愁盼”。他幫一名6歲的殘疾兒童協調殘疾鑒定、申請特教政策、辦理入學手續,最終讓這個孩子實現全免費入學。他給村里60歲以上老人建立“一戶一檔”,全年走訪120次,幫助申報高齡補貼,節前還給老人們送慰問品。村里的老人說:“小唐書記就像我孫子一樣貼心。”
鄉村振興,產業是關鍵。唐世洋發揮自己的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特長,引進數字光纖基站實現網絡全覆蓋,手把手教村民直播賣柑橘。在他的帶動下,村里晚熟柑橘通過線上銷售增收20%,年輕人返鄉創業也多了起來。
“農村很多事情還得依靠群眾,要善于挖掘內生動力。”唐世洋深知凝聚民心、匯聚民智的重要。今年正月初五,老鷹巖村的院壩里人聲鼎沸,唐世洋精心組織的壩壩宴開席,30余桌次第排開,22道傳統佳肴輪番上桌,麻辣鮮香的滋味裹挾著煙火氣,在田間地頭升騰起濃濃的年味。老人們咀嚼著軟糯的夾沙肉,年輕人舉起手機拍攝油潤透亮的燒白,孩童們爭相喝著甜滋滋的“掃席湯”,唐世洋對此很是開心。
對于未來,唐世洋有一個“五年規劃”:硬化剩余道路、整治山坪塘、配置分類垃圾箱……“我這么年輕,當選村黨支部書記,就必須對得起這份信任。”他的話語里,滿是青春的篤定。
本報記者 周 晶
貴州省畢節市赫章縣輔處鄉拖二村黨總支書記朱俊霖
一個好漢三個幫
朱俊霖(拖二村村委會供圖)
2024年,朱俊霖回到拖二村工作。雖說是故鄉,但故鄉早已陌生,一磚一瓦、一草一木他皆無印象。“以誠待人是我最大的優勢。”朱俊霖說,“一個好漢三個幫嘛。一年時間不到,我在村里認識了一大批朋友。他們都是我的引路人。”
朱俊霖的第一位引路人,是駐村第一書記范太平。這位亦師亦友的大哥,常常和他促膝長談至夜深,從村情村務到工作方法,都讓朱俊霖獲益匪淺。“范書記的信任讓我很受鼓舞。他帶著我挨家挨戶走訪,在村里發展思路方面給了我很多啟發。”
拖二村地處云貴高原腹地,資源稟賦不足,位置偏遠,制約了二、三產業發展,唯有深耕第一產業。經過深入調研,朱俊霖立足當地實際,綜合考量土壤、海拔等因素后,提出“訂單式烤煙+辣椒”的種植思路。去年下半年,通過村干部積極動員,短短半年間,全村烤煙種植規模突破800畝,辣椒種植從無到有發展至100畝,產業結構優化初見成效。
朱俊霖的第二位引路人是老書記廖其順。廖其順是本地干部,熟悉情況和人頭。“除了廖書記,包村干部張廣祥、村主任助理何龍龍、駐村干部孔維富,他們四位對我也傾囊相授,向我傳授了很多管用的‘土經驗’。”
在一次處理村民矛盾時,廖其順先是站在他背后,鼓勵他“單獨干”。很快,朱俊霖的調解方法出現偏差,廖其順從幕后走到臺前,及時接手,現場給朱俊霖示范了一堂鄉土調解課,讓朱俊霖佩服不已、學到很多。
在廖其順等基層“智囊團”的傾力支持下,朱俊霖推動了一項惠民利村的“大事”——依托鄉黨委聯合周邊9個村整合集體經濟資金入股,共建農資超市,統一采購農資用品并以低于市場的價格賣給農戶,既為村民降低種植成本,又增加了村集體經濟收入。
朱俊霖的第三位引路人,是“山外的朋友”辛予蒙。辛予蒙是個00后企業家,得知朱俊霖回村后,決定為拖二村的公益事業出點力,他籌集了5萬余元的物資,包括書包、跳繩、護耳、圍脖等實用物品,送給了村里的兒童。這事做成后,朱俊霖又積極對接自己身邊的朋友,一起謀劃組建了“小苗捐贈”團隊,將有針對性地為拖二村的困難群眾提供必要的援助。目前,第一批物資已籌集成功,很快就要發放。
朱俊霖表示,雖然當上了村書記,但離一個優秀的村書記,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他慶幸能與這些亦師亦友的伙伴們同行,從范書記引領我認識這片土地、探索發展思路,到包村干部等前輩們傾囊相授工作經驗助力我成長,再到愛心摯友們匯聚力量為困難群眾送去溫暖與希望,他在大家的無私幫助和全力支持下成長。“未來,我將繼續與他們攜手共進,以創新為筆,以實干為墨,在拖二村這片充滿希望的土地上,書寫鄉村振興的新篇章。”
本報記者 周靜文 實習生 周霞瑛
山東省菏澤市牡丹區安興鎮江莊村黨支部書記李昂
“村民有啥我賣啥,上鏈接!”
李昂(菏澤市委組織部供圖)
“小李書記,花椒能給俺賣賣嗎?”“俺家的蔥剛拔的!”“自家納的布鞋行不?”在江莊村,只要舉著手機的李昂一出現,村民們都會問上一嘴。李昂總是一邊記錄需求,一邊笑著應答,“能!只要是咱村自己產的,都能賣。”這位25歲的年輕書記,正用一部手機為村莊撬開流量世界的大門。
初到江莊村,李昂在走訪中發現,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劉淑承包了產品制作和打包發貨,卻不見他出攤,直播設備也閑置在墻角積滿了灰。細問才知,劉淑委托電商主播代銷要支付三四成傭金。與此同時,在田間地頭,新鮮采摘、帶著晨露的小蔥收購價竟低至0.1元/斤。“能不能切斷中間商,讓村民直接賺到錢?”李昂萌生了創建村級公益直播間的想法。
直播需要有粉絲基礎。與村委們商議后,李昂便寫起了視頻腳本。劉淑也扛著家里的直播設備前去幫忙。站在村委會門前,李昂穿著襯衫、別著黨員徽章認真介紹:“我想讓我們江莊村多一條宣傳途徑,讓我們老百姓的農產品都能賣得出去,讓他們都富裕起來。”
23秒的短視頻只有一個固定鏡頭和一小段話,但李昂和劉淑反復調整,拍了一整個下午。當晚,“00后助農小李”的賬號后臺涌入大量消息——有支持點贊的,也有質疑他“不務正業”的。突如其來的輿論壓力讓李昂食不下咽,情緒低落。然而第二天,他還是上傳了第二條視頻,“如果連這點壓力都扛不住,還怎么幫村民賣貨?”
之后接連發布的幾條視頻,流量都比較穩定,點贊數始終維持在2000以上。村鎮干部拍著李昂的肩膀鼓勵他開直播。播什么?怎么播?這又讓李昂這個自媒體新手犯了愁。經過深思熟慮后,李昂選擇推介成熟產品:一是劉淑制作的各類非遺絲瓜絡制品,二是村合作社生產的黑面粉,這兩樣東西好打包、運輸方便,品質也有保障。
幾天后,李昂的直播間開張了——一張長桌、一部手機,簡陋卻充滿希望。可鏡頭一開,他就慌了神,眼神不住地往屏幕外飄,背得爛熟的解說詞也磕磕絆絆。最后,他只好拉來劉淑和村里的企業家救場,卻因頻頻使用“非常好”“絕對好用”等詞,接連被平臺警告。首場直播勉強賣出120單,收入3000多元。還沒來得及高興,后臺數據就澆了他一盆冷水——觀眾進來得多,留下的卻少。
經過商議,李昂決定獨自直播,還專程到區里向專業主播取經。再次開播時,他重點推銷村里的土特產。
“你要收多少提成?”大娘緊攥著雞蛋筐,警惕地盯著他。李昂趕緊解釋:“我是村書記,幫鄉親們賣貨怎么能收錢!”大娘將信將疑地點了點頭。李昂仔細盤算著:今天收了200個蛋,直播完次日發貨,這期間母雞還能再下百來個,正好湊夠十單。他堅持按大娘在集市上的售價定價,這比平臺同類雞蛋貴了不少。為此,他專門拍攝了探訪大娘撿柴雞蛋的視頻,向網友展示雞蛋的優質品質。“現在那些商販來收,我都不賣了,就交給你。”大娘對李昂說。
訂單是有了,新問題卻接踵而至。明明大娘的雞蛋個個新鮮,可總有買家反映收到壞雞蛋。村里的老人不懂電商流程,打包發貨、處理售后全都落在了李昂和劉淑身上。由于單量不足,快遞費談不下優惠,定制包裝還得自費,加上平臺抽成,每單要倒貼兩元。最頭疼的是壞雞蛋問題——只要超過3個,平臺就直接從劉淑店鋪的押金里扣款,他們必須及時補上缺口才能繼續直播。
盡管困難重重,李昂卻覺得值。越來越多的村民找到李昂,請這位00后村書記幫忙賣東西。“雖說搭工夫又貼錢,但拉近了村民和我之間的距離。和村民們心連心的感覺真的很難用語言描述,那種反饋是任何物質都帶不來的。”現在總有人摸黑往村委會塞東西,馮大娘的柴雞蛋、趙大叔的鵝蛋、李大爺的小蔥……每回他都原樣送回去。
在江莊村的170多個日夜,李昂攢下1.1萬抖音粉絲,也在田間地頭扎下了根。凌晨4點起床,夜里10點歇下,成了他的常態。白天忙活村里的大小事,晚上休息時腦子里也在構思視頻與直播。
眼下,李昂正籌劃著蔬果季預售直播,琢磨著怎么讓甜瓜脆桃少磕碰,把運費成本壓到最低。他打算拉著鄉親們一起布置直播間。等五六月的熱風一吹,江莊村村委會院前準保又支起長桌,架起手機,響起那句帶著鄉音的“鄉親們來咧”。
本報記者 倪懷成 通訊員 董丹飛
實習生 周霞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