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海蓉(右一)為來訪者講解溪口村項目建設規劃。 (溪口村村委會供圖)
你要寫溪口,就不能只寫溪口。
要寫文旦柚林,碩果累累香盈袖。
要寫松坂溪畔,波光瀲滟水長流。
要寫古窯遺址,青瓷風華韻無窮。
要寫知青歲月,青春熱血沃鄉土。
要寫葉颙故居,清風正氣傳千古。
……
2023年7月,懷揣憧憬奔赴此地,我與福建省莆田市仙游縣大濟鎮溪口村的故事就此開篇。在這片溫熱的土地上,埋下的種子,已然抽出繁茂的枝丫,幾季柚香漫野。而我這棵初來乍到的“幼苗”,在基層的滋養下,扎根、抽穗,與溪口共同成長著。
到村任職的日子,恰似一本書,每一頁都寫滿了新奇,每天都能解鎖新的技能。從紛繁復雜的便民服務,到挨家挨戶地宣講政策方針;從精心準備項目資料,到深入田間地頭走訪調研;從夏季全力以赴防汛減災,到秋季嚴陣以待禁燒防火……在日復一日的積累中,我對這個村莊、這群可愛的人有了更深厚的情感。
溪口窯,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為了探尋其價值,推進溪口窯遺址文旅開發系列項目,我參與到了這項探索工作中。起初,村里對溪口窯的了解僅停留在表面,資料匱乏,研究難度很大。我和村里組建的調研小組決定從走訪村里的老人入手。
我們拜訪了莊大爺,他是村里對古窯歷史略有知曉的長者。原本,莊大爺擔心過度開發會破壞遺址,對于我們的問題總是含糊回答。那天,我挨著他坐下,握住他粗糙皸裂的手說:“莊大爺,我們這次探索古窯址,就是想把咱村這份珍貴的歷史文化傳承下去,讓更多人知道。我們也一定會小心翼翼,保護好每一處遺跡,不會讓它受到傷害的。”聽了我的話,莊大爺沉默許久,起身走向柜子,拿出一本封面磨損嚴重的本子,紙張泛黃發脆,邊緣卷曲,上面密密麻麻寫滿從長輩那兒聽來的古窯故事和零散信息。這本珍貴的筆記,為我們照亮了探索的道路。
經過前期史料搜集,我們前往現場進行考察。烈日炎炎下,大家手持工具,小心翼翼地清理著雜草和浮土。每發現一片新的瓷片,眾人都歡呼雀躍。考察過程中,難題一個接一個,怎么判斷遺址年代、怎樣保護挖掘出的文物,都讓我們犯了難。于是,我們邀請了來自福建省考古研究院、仙游縣文化體育和旅游局以及廈門大學歷史與文化遺產學院的專業人員前來指導,跟著他們學習考古技術和保護方法。
隨著探索的深入,我們逐漸揭開了溪口窯的“神秘面紗”。漸漸地,我好像悟出了與群眾打交道的學問,要多用“親人式”的語氣,借助“方言”“土話”,讓群眾的情感得到尊重、情緒得到釋放,以心交心,才能心心相印。傳承鄉村文化更需要扎根于群眾,汲取他們記憶中的養分,同時借助專業力量,讓古老文化重煥生機。
農村工作,其廣度如浩渺滄海,難度似巍峨高山,每一項看似不起眼的小事都是農村發展的大課題,都是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要緊事。在不斷思索“何為青年”與“青年何為”的過程中,我愈發明晰選調生的意義。未來,我愿繼續扎根這片土地,以心為耕,“種”出更多希望與成長。